英國已故首相戴卓爾夫人墓碑

英葡親子旅程  尋港澳史足跡

葉偉文

每逢假期很多香港父母都會帶同子女到外地旅遊,務求令子女趁暑假增廣見聞。除了外語班、職業角色扮演和參觀博物館等熱門外遊活動外,我希望今次的旅程特别一些,帶就讀小二的兒子尋找與港澳有關的舊足跡,認識港澳及世界的歷史。

老巴士和香港情

我們一家專程到了位於英國威爾斯首府加迪夫的 巴里巴士廠(Barry Bus Depot),探訪一輛老巴士。它是在1966年至80年代在香港服務的AEC麗晶五型(Regent V)巴士,俗稱「大水牛」。退役後,它被一位英國 買家收購,存放在這個巴士廠裏,等待進一步復修。80K號及往新翠的路線牌仍能清楚看到。我讓兒子登上他本沒機會登上的巴士,接觸歷史。

退役後的九巴
退役後的九巴

作為一個歷史人,希望從小便培養兒子有一種對歷史的感覺。太太曾問兒子太少會否明白?我卻覺得學習歷史不一定是知性上的明白,反而讓他感受、接觸、培養興趣,對學習有更大的功效。兒子在參觀巴士廠時問了一些問題:為甚麽香港的舊巴士會在英國?為甚麼英國的巴士和香港的巴士都是雙層的?從他的問題便可帶出,香港曾經由英國管治的史實。我不是要培養兒子「親英戀殖」,而是希望下一代認識香港過去的事實。況且,殖民管治不一定令人眷戀,好像我們在葡萄牙里斯本的一個參觀,便可看到殖民管治也有壓迫的過去。

亞馬留銅像
亞馬留銅像 

落魄的銅像

在葡萄牙里斯本機場附近的有一個名為 Jardim da Alameda da Encarnação 的公園,放著一座看似普通的銅像。但對於老一輩的澳門人來說, 卻是十分熟悉。這座銅像從1940年至 1992年放在葡京酒店和中銀大廈前,今稱亞馬拉前地的「銅馬像」。 阿馬留是澳門19世紀初期的總督, 在澳門施政不得人心,官迫民反,最終被蓮峰廟附近的村民殺害。1940年代,澳葡政府填海建路,在上址豎立他的銅像。至1992年, 澳門快要回歸,由港澳辦要求澳葡政府移走銅像。 葡國政府便把這個銅像放在這裏一直至今。我帶兒子來看,和他一起看銅像下的一塊銅牌,雖然是葡文,看不懂,但卻認到 “Macau” 澳門的地方名和 “governador” 類似英語 “Governor” 「總督」的名稱,父子來一個幼兒版碑文考證,也頗有趣味。

亞馬留銅像的銅碑文
亞馬留銅像的銅碑文

邱吉爾和戴卓爾夫人

歷史有趣,因為有人氣。所以我們父子倆在英國的旅程繼續尋找「人」。我們到了布萊登 (Baldon) 。這個位於牛津郡西北的小村莊十分聞名,因這裏的聖馬田教堂 (St. Martin Church) 安葬了二戰時的英國首相邱吉爾。因他帶領英國戰勝納粹,有「英國國父」、「英國100最偉大的人」、時代雜誌「最有影響力的政治家」等名譽。他也與香港命運息息相關。1938年日軍已佔領廣州和深圳,香港岌岌可危,時任港督羅富國想效法澳門宣佈香港對日軍不作防禦,但遭主張「我們永不投降」(We’ll never surrender)的邱吉爾反對。隨後香港戰敗,開始「三年零八個月」,日軍在港比在澳門的態度來得殘酷,有說與香港不肯及早投降有關。而1945年戰勝日本前後,邱吉爾更不顧蔣介石收回香港的意願,與美國向國府施壓,堅持香港重歸英帝國版圖,令香港經歷第一次「回歸」。在英國檔案館收藏的文檔中,能見到邱吉爾對收回香港已用到「著迷」 (obsessed) 一詞。他當時的決定,改變了香港在20世紀下半葉的歷史發展。

英國已故首相邱吉爾墓碑
英國已故首相邱吉爾墓碑

香港在20世紀下半葉的歷史發展,當然與「她」有關。倫敦切爾西皇家醫院 (Royal Hospital of Chelsea) 裏,安葬了香港人熟悉的英國已故首相戴卓爾夫人。她是英國以至西方國家首位女首相,被譽為「鐵娘子」(The Iron Lady) 。她推動英國從國營工業時代走向私有化金融經濟,被稱為「改變英國面貌的女士」。香港在1980-90年代也緊隨她領導的保守黨政策,把公營服務逐步私有化;香港在麥理浩時代的公屋和居屋政策也給了戴卓爾夫人靈感,在英國推行公屋 (council house)售賣計劃。當然對香港最大的影響,是她在香港回歸的歷程上扮演了重要的角色。她在人民大會堂前梯級摔了一跤,以及她與時任總理趙紫陽簽署中英聯合聲明的影像仍歷歷在目,展開了香港回歸祖國的歷程。

英國已故首相戴卓爾夫人墓碑
英國已故首相戴卓爾夫人墓碑

文︰葉偉文老師(聖公會蔡功譜中學)
圖︰黃文濠同學

發表回覆

你的電郵地址並不會被公開。 必要欄位標記為 *